期刊简介   About
刊名:金融经济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
主办单位:湖南省金融学会
国内刊号:CN 43-1156/F
国际刊号:ISSN 1007-0753
邮发代号:42-195
语种:中文
出版周期:半月刊
创刊时间:1982年
投稿邮箱:
投稿QQ:
录用查询 Search
当前位置:杂志首页 >> 文章简要 >> 正文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路径

发表时间:2018年9月26日 浏览:440次

【摘要】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先后出台了各项惠农政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2013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就首次做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此后,我国各地区开始大力推进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加大对贫困人口的帮扶力度,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本文从精准扶贫的背景出发,基于农村经济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农村经济相应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村经济;发展路径

随着精准扶贫重要思想的提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精准扶贫背景下,被精确识别出来的贫困人口得到了政府有效地帮扶,从而极大地缓解了我国贫困地区居民的生存发展压力,农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农村地区应牢牢抓住这次机遇,充分借助精准扶贫的政策背景,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开辟一条有效路径。

1精准扶贫概述

所谓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在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城乡发展的差距在逐渐拉大,而为了缩小这一趋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其中,早在2013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便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习近平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因此,推进精准扶贫,加大帮扶力度,是缓解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一场攻坚战。精准扶贫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对于工作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这就需要工作人员认识到精准扶贫的重要性,把扶贫工作落到实处,提高扶贫行动的精准性,这样不但能够增强群众对精准扶贫的满意度,还能有效改善农村经济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2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2.1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在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因地理位置、交通运输、通讯设备等因素的限制,对我国农业活动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例如,由于农业生产方面先进设备的匮乏,农作物的种类也相对单一,无法借助外部力量的农民往往将农作物的产量归结于天气等外在因素,正所谓靠天吃饭,因而很难把握农作物的收成,也无法对将来的损失做出准确的预测。此外,由于我国农村地区道路建设十分落后,时常会影响农作物的运输进程,且大多数农副产品保质期较短,如果不能及时将这些产品输送出去,很容易造成农产品大量积压的现象,最终给辛苦耕耘的农民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严重限制了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如此,在信息交流渠道方面,我国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也非常匮乏。在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均存在通讯设备、网络设施不健全的现象,而在这样一个“互联网+农业”大背景下,这种形势严重阻碍着我国农村地区同外界的信息交流,闭塞的环境使得农民局限于当地的小圈子,也无从获得市场的需求信息,从而无法及时供应更加贴合消费者需求的农副产品。因此,我国农村地区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根本无法适应当前农业发展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与发展。

2.2劳动力利用率低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在我国人口中占据了大部分,农村经济发展类型较为单一,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严峻,农村劳动力得不到有效利用,是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因素,在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国家对于农业发展大力支持,机械化的农业生产逐渐走向农业活动当中,但由于农民自身对于农业技术水平的认识相对较低,在农业活动的实际开展当中,农民很难充分利用技术力量改变传统单一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其实我国农村地区向来不缺劳动力,且由于农村人口仅从事农耕,因而空余时间较多,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开始进城务工,剩余的劳动力也由于重重因素的制约,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处理农业事务方面,真正的务农时间并不长,且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缺乏专业的农业知识,无法有效利用先进的农业设备,也不懂得科学的管理,导致农村地区劳动力利用效率极低,也无从获得相对稳定的经济收入。

3精准扶贫下农村经济发展路径

3.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有效加强我国农村地区同外界的信息交流,促进农业活动的发展,我国政府应尽可能投入足够的扶持资金,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通过对贫困地区和人口的精准识别,有针对性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颁布一系列扶贫、惠农政策。针对我国农村地区交通不便的问题,加强对农村公路的建设工作,形成一定的交通网,让农民有渠道将采摘的农产品及时运送出去。同时,也要完善农村地区的通讯设备和网络设施的建设,为“互联网+农业”创造一个良好有效的发展环境,同时也能增进农村地区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改善原先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使农民可以通过各方面的渠道,了解并掌握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和偏好,从而提供更加符合其消费意愿的产品,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此外,政府可以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颁布一些政策,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与设施,完善农村的通讯与网络设施,使农村与外界可以信息交流通畅。科学的农业设备使得农民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农村自然资源的优势,并对未来的风险作出一定的防范措施,从而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优质的产品。

3.2实现根本性扶持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想充分实现精准扶贫的战略目标,切实有效保障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明确,要根据选定扶贫对象的实际需求,为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指导,而不是一味地给予经济上的扶持。只有教会农民一门真正实用的技术,让其自行寻求适合自身的经济发展路径,充分掌握自力更生的能力,才是精准扶贫的精髓,也能让这条路更加长远可靠。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地区实际需求的调查工作,充分了解农村人口所缺乏的技术和知识,也可通过开展线下培训的方式,给农民普及一些务农的专业知识,并通过一定的引导方式,来激励农村人口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现代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水平。在其真正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之后,融会贯通,就能找到更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而实现根本性的扶持,达到精准扶贫的真正目的。

4结语

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重要思想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国农村地区已经展开了一场崭新的变革,相关工作的开展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精准扶贫的背景给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机遇,同时也更应当充分借助良好的经济形势和政府的支持力量,因地制宜地寻求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佳路径,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我国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助力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真正实现精准扶贫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利平.我国精准扶贫框架下农村经济的转型[J].经贸实践,201804):150.

[2]刘丽.浅析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农村经济发展思路[J].山西农经,201802):19-20.

[3]王秀萍.精准扶贫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思路浅析[J].经贸实践,20180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