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About
刊名:金融经济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
主办单位:湖南省金融学会
国内刊号:CN 43-1156/F
国际刊号:ISSN 1007-0753
邮发代号:42-195
语种:中文
出版周期:半月刊
创刊时间:1982年
投稿邮箱:
投稿QQ:
录用查询 Search
当前位置:杂志首页 >> 文章简要 >> 正文

政策性金融支持农户决策路径

发表时间:2018年11月12日 浏览:442次

摘要:通过对农户决策与精准扶贫的关系分析,研究政策性金融支农扶贫的逻辑,并构建农户人力资本配置决策、风险规避决策和信息不对称下的融资决策模型,以探讨政策性金融如何通过影响农户的决策行为实现精准扶贫。研究表明,政策性金融支持精准扶贫作用体现在提升农户人力资本以提高农业生产收益率,降低生产经营风险以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和缓解信息不对称以弥补信贷需求缺口,同时政策性金融提升贫困农户人力资本有助于降低农业风险,更容易获得信用贷款扶持,实现贫困农户的经济内生增长和自主稳定脱贫,达到精准扶贫的最优效果。

 

关键词:政策性金融;决策模型;精准扶贫

 

随着扶贫理念的发展,传统扶贫曝露出一些弊病,如扶贫资金产生严重的渗漏和偏离、对贫困户的瞄准度无效等问题,究其原因是扶贫对象的瞄准机制不善、贫困标准受过多主观因素的影响,扶贫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恶化了扶贫资金的漏出情况,最终导致项目选择与扶贫目标不一致[12]。而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出现精准扶贫这一理念,但扶贫政策仍普遍偏向普惠式扶贫,到了80年代后期,扶贫政策转向瞄准式扶贫[34]。如今,扶贫发展到精准扶贫阶段,需要通过优化各类扶贫资源配置,以贫困农户为瞄准对象,达成扶贫精准到户目的。在精准扶贫中,金融资金具有来源渠道广、资金量大、持续可循环等优势,而商业性金融的商业化行为与扶贫资金实施要求存在严重矛盾,需要政策性金融在精准扶贫中起到主导作用。以往的学者研究通过对政策性金融具有精准扶贫功能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56],这些“供给驱动”的思路往往造成对金融需求的忽略,为农村制定的各类金融产品、服务与制度是否符合农村的实际,关键在于是否契合农村金融需求。而对各地政策性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模式的研究,如创新信用、担保、抵押等贷款模式,产业合作和带动模式[710],缺少对政策性金融支农过程的理论探讨。因此,本文从农户的金融需求角度出发,研究政策性金融如何通过影响农户的决策行为以实现有效扶贫,为政策性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提供理论参考。

 

1政策性金融支农扶贫的理论分析

 

1.1农户决策与精准扶贫的关系

 

贫困农户的扶贫问题需分析其决策行为,农户为达到自身发展、家庭收益等目的而产生的一系列的生产活动决策行为,主要受到文化程度、土地面积等内部因素和自然环境条件、政策、市场等外部因素的影响[11],因此,需要通过精准地配置资源,影响内、外部因素以改变农户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决策。通过改善影响农户决策的内部因素,以提高劳动报酬率和农业生产效率。贫困农户在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资源方面处于相当劣势,扶贫资源投入又存在着结构性缺陷,长期轻人力资本而重生产资本,在落后地区,初等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社会基础设施缺乏,致使贫困农户只能选择低经济效益的农业生产。这时候,大量增加对社会服务领域的投资,提升贫困农户的劳动力质量、生产技术以及管理水平,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同时激励农户选择性地从事报酬高的行业。通过改善影响农户决策的外部因素,以降低农业风险,精准投入扶贫资金,扩大农业生产以增加农业规模效益。贫困的农户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的能力弱,风险偏好为绝对的风险厌恶,以家庭经营的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导致了贫困的加剧。农业保险是精准扶贫的保障,通过改变贫困农户风险偏好,为其扩大生产投入兜底。同时对信贷资金“脱离”贫困户的问题,以扶贫优惠政策瞄准穷人,影响贫困农户融资决策。

 

1.2政策性金融的支农逻辑

 

根据影响贫困农户决策的因素特征,关键因素可以归结为自身的资源禀赋、融资约束,以及农业弱质性带来的风险,而政策性金融的特性(工具、产品等)有助于解决这些因素带来的问题,如图1所示。1.2.1政策性金融提升农户人力资本农户的资源禀赋主要由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构成,政策性金融将资金瞄准到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产业技能培训、科技扶贫、种植养殖扶贫等重点项目中,是通过提升资源禀赋中的人力资本以实现支农效应。一方面,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报酬率以增加农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专业技能培训能够有效缓解农业产业的经营风险,有助于吸引多元农业保险服务。而且随着人力资本的提升,生产经营项目良好的贫困农户在声誉和监督的信号传递中更容易得到小额信用贷款等扶贫资金的扶持。1.2.2政策性金融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政策性农业保险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以改变农户的风险偏好。农业保险本身是高风险却低盈利的,而普通商业保险机构难以持续提供商业性农业保险服务。政策性农业保险往往由政府成立相应部门直接介入,或者由政府提供支持和补贴,注重的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而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12]。抓住增加投资以增收的机会,采用农业新技术转变传统生产结构与方式。而且,在农业保险发展较快地域,信贷风险的降低使得金融机构也更乐意发放贷款给参保的贫困农户,“政策性农业信贷+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合作扶贫使得信贷和保险构成良性循环效应。1.2.3政策性金融缓解农户融资约束政策性金融实行的特惠金融,能够弥补农村金融市场缺陷,以小额信贷等方式减少贫困农户融资约束,同时政策性金融参与农业担保基金等涉农贷款担保服务,创新扶贫社会效应债券等融资模式,以国家信用为基础,通过精准管理、精准考核,运用信用、声誉和监督等信号甄别和传递工具,缓解信贷配给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2政策性金融影响农户决策的模型构建

 

基于上述政策性金融通过影响贫困农户决策来支持精准扶贫的逻辑分析,将构建微观理论模型研究政策性金融如何影响农户人力资本的配置决策、风险规避决策以及信息不对称下的融资决策,以探讨精准扶贫的“关键节点”。

 

2.1政策性金融与农户人力资本配置决策

 

农户人力资本配置即对农业生产经营和外出务工的决策,政策性金融在农户人力资本的投入量和人力资本增量具有正相关性,基于此,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构建农户人力资本配置决策模型。公式为在时间和收入约束下效用最大化的决策,l为外出打工时间,t为闲暇时间,P为农产品价格,w为工资率,h为人力资本,S为存款规模,r为存款利率。政策性金融投入后,随着人力资本的提高,贫困农户到非农业部门的工作机会增加,在农业生产会选择性地配置部分劳动力,因此,表现为参与农业的概率下降,假设人力资本h与劳动力参与农业生产的概率p存在线性负相关关系,且人力资本h能够以指数型平方倍的形式影响劳动投入,模型表明政策性金融对农户在人力资本配置决策方面存在阶段性影响,政策性金融的投入会改变人力资本的转移倾向,使得对农户的农业产出具有先升后降再升的N型变化。其中有两个临界值,第一个临界值,农户在非农行业中获得工作的机会和收入有所提高,人力资本就有了从农业到非农行业的倾向;第二个临界值,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部分高质量劳动力会挖掘新型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以资本要素代替劳动力要素,使得农业生产收益率、农户家庭的农业收入和总收入不断提高。

 

2.2政策性金融与农户风险规避决策

 

农户风险规避决策是农户根据自身风险偏好进行生产投入,其所面临的风险是生产目的与未来劳动收益不匹配的风险,受到包括自然、市场和政策等风险,农户更需要安排谨慎的生产经营活动[13],但正是因为谨慎的生产经营方式,导致了极低的农业经营效率。政策性农业保险一方面给予受灾农户经济补偿,使其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农户风险偏好,为其扩大营业规模提供保障。建立农户生产投入决策模型,来分析农户风险规避决策行为:横轴代表农业生产投入,竖轴代表农业产出。农户的收益面临好收成和坏收成两种情况,Y1、Y2曲线代表其产出;EY曲线代表两种收成的平均产出;TC曲线代表生产投入的总成本。农户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当总成本曲线的斜率和总产出曲线的斜率相等,即MC=MR。具体变化如图3所示。①如果农户按照期望值考虑到平均产出的情况,一定会选择投入XE的生产投入来得到最大收入hg。但若是当年收成很差,XE的投入上反而会导致农户得到-hl的亏损,作为传统风险规避者的农户会选择投入X2。虽然农户的生产投入在平均产出曲线下能够达到利润最大,但风险的存在可能会导致实际的产出收益小于农户最低可接受收益,那么农户会选择低投入决策以实现既定条件下效用最大化。农户避险行为造成不利的情况,首先,农户为了保证最低限度的产出而牺牲了效率,却没有实现最大利润;另外,由于任何技术改革、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等创新都会伴随着风险,农户只会接受能够保证最低收益的创新,此时,农户不会对技术和制度有更多的创新需求。②政策性金融参与贫困户农业生产保险时,若当年是坏收成,农户会得到一部分补偿,而使得产出曲线Y2上升到Y′2,Y1变化到Y′1,EY变化到EY′,由于风险金的存在,Y′1<Y1,EY′<EY。此时,即使出现坏收成,农户在X′E上的投入也可以得到h′l′的正收入,农户会选择这种最优决策。政策性保险的风险金虽然降低了期望产出的总体收益,但是拉升了坏收成的收益曲线,使得即使出现坏收成,贫困农户依然能保证获得正的收益,此时农户会改变自身的风险偏好,追求最大期望收益,同时在生产经营风险减少的情况下,农户更加会接受创新型的经营方式。

 

2.3政策性金融与信息不对称下的融资决策

 

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存在由于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而产生信贷配给的融资约束问题,政策性金融能够缓解信息不对称下的融资约束问题。农户的融资决策表现为对资金的跨期分配,以实现其家庭支出效用最大化,本节建立农户跨期的融资决策模型,来研究农户的投资决策行为。如图4所示,刻画了农村金融市场中,贫困农户和普通农户在家庭跨期支出的最优安排。横轴为当期的支出C1,纵轴表示下一期支出C2,EF和GI分别是贫困农户、普通农户预算约束曲线,农户的当期和下一期决策安排满足效用最大化原则。假设贫困农户和普通农户的当期收入分别为yL和yH,且都小于最佳的当期支出,两类农户都需要通过借入资金。但由于农村信贷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贫困农的融资能力明显小于普通农户,使得两者融资上限分别为C′L和C′H,此时,普通农户的最优决策点H,即融资CH-yH,可以达到跨期支出效用最大;贫困农户的最优决策点为L,但贫困农户由于融资约束的存在,只能选择融资C′L-yL,以L′作为最优决策,农村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效用无法实现最大化。农村金融市场搜集农户信息时,越是贫困的农户,搜集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越高,就越得不到融资。此时,政策性金融的介入,有利于满足贫困农户的融资需求,使其达到最优跨期融资决策。利用信号甄别和传递工具,以国家信用为贫困农户提供担保,从而补全其融资需求缺口。

 

3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以农户决策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政策性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微观路径,构建农户人力资本配置决策、风险偏好的生产投入决策和信息不对称下的融资决策模型,主要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政策性金融促进农户人力资本资源禀赋提升时,农户在农业和非农业生产中配置人力资本,政策性金融投入农户人力资本的不同阶段对农户总收入的边际效用不同,主要原因是根据农业收益率和非农收益率的比较所制定的决策。第二,在进行生产投入决策时,贫困农户对风险是极其厌恶的,这就导致农业生产的最大效用并不是最大利润点,农户会拒绝有风险的生产经营方式,这时的农业生产效率很低。政策性农业保险以政府为经营主体,给予农户保费补贴等优惠政策进行扶持,对农户扩大生产规模以及进行多样化经营提供了有效保障。第三,贫困农户对家庭资产进行投融资决策时,由于贫困农户本身经济基础薄弱,相比于普通农户就更难获得贷款。政策性金融能够发挥国家的政策优势,以国家信用缓解农户缺乏抵押、担保的约束,填补其信贷需求缺口。结合前文的分析,提出以下建议。①政策性金融对贫困地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应根据农户资源禀赋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投入,一方面,为缺少技能无法就业而致贫的农户,提供技能培训、职业教育等机会,同时关注贫困地区的营养和健康状况。另一方面,注重科技扶贫、电商扶贫,使得农业生产集聚化、规模化,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吸引高人力资本的年轻农户参与农业生产,以此缓解传统农业的弱质性特征。②农业保险体系的不完善需要政策性金融的介入,着力健全农业保险市场,通过鼓励合作化、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户抵御自然灾害等风险的能力,建立政府与保险行业共同参与的农村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健全农业保险对政策性贷款的风险补偿功能,积极探索银行、政府、保险三方协同合作模式。③扶贫贴息贷款、小额贷款需辐射偏远贫困地区,同时区别对待不同收入农户融资需求情况,结合当地生产项目和帮扶模式来发放抵押、担保贷款。注意金融投资的边际效用问题,将有限的资金合理投放到需求缺口大的生产性贷款中,同时控制农业信贷规模,把握农村经济发展方向,对成本管理、扶贫精度瞄准和资金投入产出等各方面进行有效监管。